夜渡于都河、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84年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跋山涉水,戰勝千難萬險,用生命和熱血繪就了改變中國前途命運的史詩,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革命壯舉。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座不巧豐碑。長征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央紅軍(后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紅六軍團(后編為紅二方面軍)主力,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圍剿”,保存有生力量,實現北上抗日,陸續離開原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縱橫14個省,翻越40多座高山,渡過40多條河流,多次穿越草地,行程六萬五千余里,突破層層封鎖,粉碎百萬敵軍圍追堵截,勝利到達陜甘寧地區,實現紅軍三大主力大會師,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階段。
一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眰ゴ箝L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國革命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歷史在前進,時代在發展,偉大長征精神,經過歲月的洗禮,仍閃耀著時代光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長征精神是寶貴的政治財富。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帶領人民群眾打土豪、分田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無論是萬里長征中無數紅軍將士九死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還是沿途老區人民舍生忘死、傾其所有的支持,都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歷史。實踐證明“沒有長征的勝利就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沒有長征的勝利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這些寶貴的政治財富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事業取得成功的政治優勢,必將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長征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大力弘揚。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實現了偉大轉折,開啟了新局面,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既高揚著崇高的革命理想,又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跡,還蘊含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更彰顯著強烈的科學理性,充分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貫穿著黨對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執著追求。這是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鮮活的教材。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必將點燃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熱情,進一步凝聚起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智慧和力量。
長征精神是寶貴的經濟和文化資源。長征留下了大量的遺址遺跡、文獻檔案、紅色故事、文藝作品等。這些長征精神的載體是傳承紅色基因、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長征精神具有可再生性,可以說是一種經濟和文化資源,是發展紅色旅游、壯大紅色文化產業的要素資源,既可循環利用,又可多樣、多層次利用。開發和利用長征文化資源,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革命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是推動地方發展的經濟工程和民生工程。
三
“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今天我們回望長征、紀念長征、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走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條新的長征路。
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長征路,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堅定理想信念是長征勝利的靈魂。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犧牲在雪山上的烈士劉志海,高舉著一張黨證和一塊銀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里牢記的是黨和人民;紅軍過草地時,雖“風雨浸衣”“野菜充饑”,仍傳唱著抗日歌曲,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激勵和指引紅軍一路向前。新的長征路,雖然在任務、條件、環境和力量等方面有所不同,實現偉大夢想、推進偉大事業也必須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四個自信”,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長征路,必須不懼艱難險阻,不惜犧牲一切。不懼風險、不怕犧牲、攻堅克難是長征勝利的關鍵。長征路上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大渡河畔,紅軍頂風冒雨晝夜兼程240里;瀘定橋上,22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匍匐前進;海拔4000多米被稱為“鳥兒飛不過、凡人不可攀”的夾金山上,紅軍將士迎著冰雹和風雪留下了腳印。紅軍憑借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用頑強的意志挑戰人類生存極限,成功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新的長征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仍有許多暗礁險灘、雪山草地。走好新的長征路,要繼續發揚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精神,勇打硬仗、敢啃硬骨頭,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新勝利。
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長征路,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長征勝利的密碼。長征前和長征初期,由于“左”傾錯誤的領導,紅軍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遵義會議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糾正“左”傾錯誤,解決了最為迫切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雞鳴三省會議,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調整了黨的主要領導;茍壩會議從實際出發,放棄進攻打鼓新場的計劃并成立了新的“三人團”,進一步確立和鞏固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為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走好新的長征路,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
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長征路,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維護團結統一。講政治、守紀律、顧大局、講團結是長征勝利的基礎。長征期間,以遵義會議為轉折標志的系列會議體現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時,物資極度匱乏,徐海東從僅有的7000元大洋“家底”中拿出5000元支持中央紅軍,解了燃眉之急。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后,賀龍為紅六軍團營以上干部每人準備了一匹馬,紅六軍團抽調大批政工干部幫助紅二軍團,兩軍團結成一個戰斗的整體。走好新的長征路,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凝聚全黨智慧和力量。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長征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群眾的支持是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長征途中,我們黨緊緊依靠群眾,充分發動群眾,獲得了群眾的巨大支援和幫助,建立了軍民魚水情,奠定了長征勝利的堅實基礎。卓尼土司楊積慶不顧自身安危,為紅軍提供幾萬斤糧食,派藏民修復了尼奧棧道,為紅軍帶路,一舉攻下天險臘子口,為紅軍北上作出了貢獻。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老人。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走好新的長征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集眾智、聚群力,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一個都不能掉隊。
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長征路,必須加強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長征勝利的最根本保證。毛澤東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走好新的長征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這條主線,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和戰斗性。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前行。新時代的長征精神更像是時代的接力棒,需要在薪火相傳中才能不斷接近耀眼奪目的理想之光。走好我們這一代人需要走好的長征路,是對長征精神的最好傳承和弘揚。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