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嶺秀,旭日升,百鳥啼,報新春。遵義會議放光輝,全黨全軍齊歡慶,萬眾歡呼毛主席,馬列路線指航程。雄師刀壩告大捷,工農踴躍當紅軍。英明領袖來掌舵,革命磅礴向前進。”這首傳唱半個多世紀、紅遍大江南北的經典之作《遵義會議放光輝》,至今仍延續著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后指出:“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遵義會議奠定了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的先河,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征程,開始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遵義會議實現偉大轉折為標志的系列會議的召開,形成了遵義會議精神,集中體現為“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敢闖新路、民主團結”。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創立的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這個精神族譜中的關鍵節點,永遠綻放著時代光芒。
堅定信念是推進黨的事業不斷勝利的根本
遵義會議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處于極度危險和困難之中,但我們黨沒有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中國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面對長征前和長征初期的失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沒有悲觀失望、張皇失措,依然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來思考中國的實際問題,通過平穩調整組織領導、及時糾正“左”傾錯誤,實現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轉敗為勝。黨領導的紅軍也沒有紀律松懈、渙散軍心,而是脫胎換骨,越戰越勇。1935年2月,紅軍二渡赤水、攻克婁山關、再占遵義城,殲敵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多人,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次空前的大勝利。蔣介石稱遵義戰役是“國軍追擊以來的奇恥大辱”。毛澤東在婁山關戰斗后,寫下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歌頌紅軍戰士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抒發壯懷激烈的革命豪情。堅定信念的崇高品格是革命戰爭年代所需要的,在新時代背景下,仍需大力倡導和弘揚。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堅守共產黨人一如既往的精神追求,持續補充共產黨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鈣”,在對國家、民族和政黨團結奮斗之精神旗幟的堅決捍衛中,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實事求是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思想方法
遵義會議前,“左”傾錯誤領導人不顧中國國情,照抄外國經驗,致使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初期的失敗。遵義會議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經驗教訓,分清了長征以來的大是大非問題,從而抓住主要矛盾,作出正確的抉擇,解決了當時最突出最迫切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在遵義會議上,中國共產黨人表現出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巨大政治勇氣,在客觀矛盾和現實困難面前,剛毅果敢地與“左”傾教條主義作斗爭,大力弘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歷史新征程。遵義會議不久,1935年3月10日,中央政治局和中革軍委在遵義茍壩召開20多人參加的會議,會上發生激烈爭論,與會絕大多數同志都贊同攻打敵人防守堅固的打鼓新場,毛澤東根據敵情的變化和敵我實力對比,力排眾議,堅決反對,并以辭去剛任幾天的前敵司令部政治委員相抗爭。會議最后進行民主表決,少數服從多數,通過了攻打打鼓新場的命令。深夜,毛澤東提著馬燈,步行四五華里到周恩來住處,要求晚一點下命令。說服周恩來后,又一起說服了朱德。第二天繼續開會,撤銷了進攻打鼓新場的命令。3月12日,會議決定成立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新“三人團”,負責指揮全軍的軍事行動,這是戰爭環境下黨中央重要的領導機構。今天,世情、國情、黨情、主要矛盾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黨仍面臨“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要在充分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用科學求實的精神結合苦干實干的態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邁向新臺階。
獨立自主是探索中國道路的重大原則
1933年初,中共中央從上海遷往中央蘇區,由于沒有大功率電臺,只能通過上海中央局電臺與共產國際保持聯絡。中央紅軍長征出發不久,上海中央局電臺遭到損壞,同共產國際直接聯系中斷,客觀上為我們黨獨立自主解決自身問題提供了條件。遵義會議是我們黨在沒有共產國際干涉下,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依靠自身力量糾正了“左”傾錯誤,挽救了黨、紅軍和革命,并引導中國革命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特例。遵義會議后,1935年二三月間,中共中央決定派陳云和潘漢年等去上海恢復黨的地下工作。中共中央在遵義期間批準建立的中共貴州省工委,派女共產黨員藍運臧與潘漢年(化名楊濤)假扮夫妻,一路掩護潘漢年到達上海。后潘漢年、陳云從上海轉赴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了遵義會議情況,恢復了與共產國際的聯系,并接受其指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要繼續發揚獨立自主的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敢闖新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
遵義會議前,中共中央負責人把共產國際指示奉為經典,照搬蘇聯模式,不敢“越雷池半步”。遵義會議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作出正確抉擇,善于轉變、敢于突破、勇于勝利,全面開啟了不同于俄國的中國革命道路。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按原計劃準備從瀘州和宜賓間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1935年1月底,在貴州習水土城青杠坡,中央紅軍與尾追的川敵激戰,由于對敵情判斷有誤,對川軍戰斗力估計不足,加之紅軍力量分散,雙方形成了拉鋸戰、消耗戰,未能擺脫國民黨川軍的尾追。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果斷作出決策,放棄北渡長江計劃,避敵主力、渡過赤水河向川南進發,拉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闖出一條新路。在中國革命的前途變得飄忽不定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人勇于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革命斗爭實際的正確道路,集中體現為軍事上既不逃跑也不冒進,而是避敵鋒芒、誘敵深入、集中兵力、逐個擊破,在運動中尋求有利戰機。今天,在發展面臨瓶頸期,改革遭遇深水區的現實矛盾中,敢闖新路的無畏精神,依舊是一盞指路明燈。只有繼續拿出敢闖敢拼的巨大勇氣,在布滿荊棘挑戰的前進道路上善謀善斷、善做善成,突破瓶頸,啃下“最難啃的骨頭”,才能贏取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
民主團結是中國共產黨充滿生機活力的法寶
遵義會議前,“左”傾錯誤領導人對持不同意見的同志采取殘酷斗爭、無情打擊。遵義會議很好地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正確地開展黨內斗爭,形成了團結—批評—團結的光榮傳統,戰勝了黨內“左”傾教條主義、右傾分裂主義,實現了全黨全軍和各族群眾的大團結。遵義會議等系列會議是民主集中制運用的光輝典范。通過民主討論、批評,達成共識,按組織程序選舉確立毛澤東對黨和紅軍的領導,并順利實現權力交接。在實際存在的政見不合中,黨的絕大多數同志并沒有采取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手段,為了一己私利而斷送中國革命的大好前途。相反,他們秉持了民主團結、顧全大局的崇高理念,讓賢而下,彰顯出純潔的黨性和博大的胸懷。伍修權回憶說:“博古同志雖然是會上主要批評對象之一,但是,他的態度也是比較端正的。他主持會議,卻不利用職權壓制不同意見,表現了一定的民主作風和磊落態度。會后他又堅決服從和執行中央的決定,并嚴正地拒絕了別人的挑撥性意見。”當前,在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黨的建設永恒課題和全體黨員、干部終身課題的現實要求下,必須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共產黨人要發揚民主團結的優良作風,在想法上做法上與黨內同志保持勠力同心、團結互助,爭做守底線、講規矩、懂奉獻的合格黨員,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貢獻力量。
實現偉大轉折的遵義會議雖然已經被永久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因會議而形成的遵義會議精神,則具有超越時空的恒久價值和旺盛生命力,能夠跨越歷史的鴻溝,煥發出新的時代價值。在今天中國共產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中,弘揚遵義會議精神,將激勵和引領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充滿發展自信,開拓發展新路,增強斗爭本領,協力同心,奮力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