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這是真正中國共產黨人的寫照。
蘇區即蘇維埃區域,這一稱謂源自俄國建立的全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早在1927年9月,中共中央就提出了“成立蘇維埃”的主張,從1927年到1937年,蘇維埃運動經歷了興起、發展、南方失敗和西北崛起到最后轉制更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四個歷史階段。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是其中最具標志性意義的事件。共和國統轄全國蘇區,總面積40余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0萬人。十年蘇維埃運動,是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上重要的歷史階段。在這一偉大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立足實際創新途,不斷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實踐,書寫了歷史的奇跡,鑄就了偉大的蘇區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一環。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精神。這些偉大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是砥礪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不竭精神動力。”蘇區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在新時代進一步弘揚好蘇區精神,需要始終做到堅定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求真務實,初心使命只唯民;艱苦奮斗,爭創一流敢擔當;清正廉潔,無私奉獻強本色。
堅定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
堅定信念是蘇區精神的靈魂。堅守遠大革命理想是蘇區時期共產黨人最昂揚的精神狀態。毛澤東在領導創建中央蘇區的過程中,面對苦難與挫折,始終信念堅定、信心高漲,書寫了光輝的歷史,留下了壯麗的篇章。“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等詩句,充滿革命浪漫主義情懷!
1930年1月5日,毛澤東針對“紅旗到底打多久”等悲觀消極情緒,給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寫了一封復信,并以黨內通信形式印發給部隊干部。在信中,毛澤東批評了林彪以及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悲觀思想,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論斷。堅定的信念、準確的判斷,為中國革命勝利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蘇維埃運動蓬勃開展。一年零十個月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成立。
堅定的信念讓預見變成了現實,推動了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這就是信念力量的體現。方志敏在犧牲前寫下“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鏗鏘誓言;江善忠為掩護游擊隊突圍,用鮮血在襯衣上寫下“死到陰間不反水,保護共產黨萬萬年”的誓言后跳崖犧牲;劉伯堅以筆為矛,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詩歌《帶鐐行》《移獄》等,抱定“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的堅定信念,堅信“不久的將來,中國民族必能得到解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有了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會堅強有力,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就能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一名干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只有堅定信念,才能勝利走到終點。新時代具有新特點的偉大斗爭仍然在繼續,新長征路上,雖然血與火的生死考驗少了,但復雜環境下的各種考驗多了,我們一定要從蘇區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成為新時代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戰士。
求真務實,初心使命只唯民
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是蘇區精神的精髓。堅持人民利益為上、立足實際干革命成為蘇區時期共產黨人最顯著的標識。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那么弱小的情況下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杰出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初步孕育了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群眾路線等重要思想。
1930年5月,毛澤東在尋烏進行調查,期間寫下了著名的《尋烏調查》《調查工作》(即《反對本本主義》),并鮮明地提出了:“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等科學論斷。在中央蘇區,毛澤東還做了大量農村調查,并帶動根據地各級黨政軍機關掀起調查研究的熱潮。
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產黨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在這條特色道路的發展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心為心,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在那個年代,蘇區黨政干部既是“革命戰爭的良好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又是群眾生活的良好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瑞金沙洲壩的“紅井”、謝大娘的“天窗”,見證了毛澤東人民情懷;朱德幫助農民插秧收稻,周恩來幫助紅軍家屬挑水砍柴等愛民故事,廣為傳頌;蘇區干部“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蘇區群眾由衷地感嘆道:“共產黨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人民群眾把革命當作生命,筑起真正“銅墻鐵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之所以發展壯大,“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歷史昭示我們,只有堅持求真務實、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進入新時代,更需要黨員干部求真務實、強化宗旨意識,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增進群眾感情,踐行群眾路線,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當好新時代人民的勤務員。
艱苦奮斗,爭創一流敢擔當
艱苦奮斗、爭創一流是蘇區精神的特質。在艱苦的環境中奮斗,在困難的條件下爭創一流,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蘇區時期,毛澤東下鄉也交食宿費,兩次派人送錢;朱德與士兵同甘苦,軍長也是伙伕頭;劉少奇清水煮番薯葉,如此“小灶”;董必武為黨甘為“一塊打補丁用的碎布頭”;中央機關“每天節約二兩米,使前方紅軍吃飽飯,好打勝仗”。
在中央機關的帶動下,中央蘇區干部群眾和紅軍部隊廣大指戰員掀起了群眾性節省運動。當時有句很響亮的口號“節約每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成為蘇區軍民的自覺行動。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守紅軍將士浴血奮戰,處境極其艱苦。陳毅“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何等豪邁!蘇區干部籌錢辦消費合作社,不領一分錢津貼;長岡鄉干部“老彭”辦軍糧餓自家,“做黨員、當干部,就是要在群眾中模范帶頭”。
在中央蘇區的各項建設中,廣大蘇區干部自覺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發揚銳意進取、勇于開拓、爭創第一的革命精神,涌現出了許多各方面工作都取得優異成績的模范縣、鄉,成為蜚聲蘇區的楷模。“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更在蘇區百姓中廣為傳唱,成為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爭創一流優良作風的生動體現。興國模范縣、長岡模范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指出:“興國的同志們創造了第一等的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即便是再大的困難,只要發揮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發揚爭創一等工作的革命精神,就能取得難以想象的勝利;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肩負新的歷史使命,仍然需要激揚這種奮發向上、爭創一流的氣魄和干勁,在任何時期面對任何挑戰,都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決頂起自己該頂的那片天,創造無愧于新時代的新業績。
清正廉潔,無私奉獻強本色
清正廉潔、無私奉獻是蘇區精神的內核。為政清廉就能取信于民。蘇區時期,一個謝氏宗祠就裝下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15個部門,毛澤東說,我們的中央政府恐怕是世界上最精干的,他強調“應該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員明白,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十分重視并嚴格要求蘇區黨政干部養成清廉從政的工作作風,且實行了一系列堅決有力的、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措施。1934年9月11日,中華蘇維埃中央審計委員會發布中央機關財務審計報告,報告中寫道:“只有蘇維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在那個時期,所有干部(除少量技術人員外),從中央政府主席到鄉蘇工作人員一律沒有薪餉。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江西省蘇維埃主席劉啟耀身背金條,卻寧可討飯不動公款,做一個腰纏萬貫乞丐。直到1937年初成立了中共江西臨時省委,他才將珍藏3年之久的金條拿出來辦公使用。
干部的清正廉潔無私奉獻贏得蘇區人民的高度贊譽和衷心擁護。在“一切為了革命戰爭”的口號下,蘇區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積極行動起來,為保衛紅色政權進行頑強的斗爭,涌現出了瑞金沙洲壩楊榮顯一家“八子參軍,壯烈犧牲”、興國高興鄉邱會培一家12口“全家革命,滿門忠烈”、興國籍烈士李美群“馬前托孤、義無反顧”赴前線等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廉潔自律不過關,做人就沒有骨氣,做事就沒有硬氣,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只有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過好廉潔自律關,強化無私奉獻,才能從容應對考驗,才能正確處理公與私的關系,才能賡續如磐初心、激發使命擔當,成為一個新時代合格的共產黨員。
從黨史中追尋力量源泉,回看來時路,中國共產黨人點燃的顛撲不滅的革命斗爭燎原之火,書寫的力透紙背的中國革命燦爛輝煌,匯聚的奔流不息的革命精神源頭之水,歷經時空浸潤,依然激蕩人心,迸發著強大的精神偉力。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蘇區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必將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激勵我們在新長征路上奮勇前行,創造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新的業績。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