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成就中國革命偉業的崢嶸歲月,那是無數革命忠魂鑄就的偉大精神。井岡山從此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成為共產黨人永遠的精神家園……
一
90多年前,以毛澤東、朱德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培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勝利之路。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領導人、社會各界人士紛紛來到井岡山,或重尋故地,或追根溯源,尋找的都是一種精神的力量。1965年5月,毛澤東重上井岡山;1972年11月,鄧小平探訪井岡山;1989年10月,江澤民視察井岡山;1993年4月和2009年1月,胡錦濤兩上井岡山。特別是2016年2月初,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來到井岡山考察調研,再一次深情回顧了井岡山斗爭的光輝歷程,告誡我們:“井岡山斗爭的偉大實踐,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擇、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成長具有關鍵意義。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總書記對井岡山精神作了精辟的概括:“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
井岡山精神是無數的革命先輩在中國革命最關鍵的轉折時期用生命和鮮血鑄就而成的,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和人文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的積淀與凝聚,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無產階級思想作風與道德情操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革命到建設,到改革開放,直至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井岡山精神走過了90多年的風雨歲月,歷久而彌新。井岡山精神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不受時間和空間所限,能夠穿越時空,在不同時代都能放射出新的光芒。
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也是共產黨人立身、處世、干事的精神支柱。”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革命最危急的關頭,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開始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土化的第一次偉大飛躍。在有些人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之際,毛澤東同志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魄和大無畏精神,在茅坪八角樓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全面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分析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動力和任務;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闡述了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五個條件;對“紅旗到底打多久”的疑問作出了堅決的回答,堅定了大家對革命必勝的信心,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勝利的方向。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堅定的革命信念正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無數的革命者在井岡山播撒著理想的種子,探求中國革命勝利之路。在井岡山斗爭時期,4.8萬名革命烈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的就是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他們奉獻青春和生命的執著追求,最終換來中國革命的全面勝利,井岡山也由此成為革命的山、戰斗的山、英雄的山、光榮的山。革命先輩用生命和鮮血凝聚的紅色基因成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了革命勝利和祖國建設而努力拼搏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時代,弘揚井岡山精神首先就是要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作為照亮前路的燈、把準航向的舵,保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人在偏僻的井岡山浴血奮戰、艱難創新,成功實現了中國革命工作重心的轉移,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馬列主義理論寶庫的豐富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奠定了井岡山斗爭在中國民主革命進程中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作用。1927年10月,當中國革命陷入低潮,在全國各地按照蘇俄模式舉行的武裝暴動紛紛遭致失利的生死存亡關頭,毛澤東同志毅然將革命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根據中國的國情,實事求是地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探索出“中國模式”,最終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人民富起來,讓國家強起來,同樣是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結果,同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由此,也更增強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革命如此,建設和改革也是如此,都必須從實際出發,敢于開辟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自覺地發揚實事求是闖新路的精神,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的事業才能繼往開來、薪火相傳、與時俱進,中華民族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渡過重重難關,以“紅米飯、南瓜湯”創造了中國革命歷史的新篇章。井岡山雖然條件艱苦,但官兵一致、上下同心,毛澤東、朱德等根據地領導人率先垂范、廉潔自律,與大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在軍民中產生了巨大的正效應。所以,在井岡山物質生活極其清苦的時期,紅軍戰士不但沒有怨言,反而作戰更加勇敢,思想更加統一,信念更加堅定,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進入新時代,事業更偉大,工作也更艱苦。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井岡山精神,就是要保持戒奢戒侈、戒驕戒躁,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不丟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不丟廉潔奉公的高尚情操。歷史告誡我們,沒有艱苦奮斗、勇于犧牲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強大的國家和民族,就不可能有永遠摧不垮、打不爛的民族精神。越是勝利、成功、順利和安逸的時候,越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持頭腦清醒。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優良傳統和傳家寶。中國共產黨靠艱苦奮斗起家,也只有全體共產黨人不忘艱苦奮斗的傳統和精神,逢事想在前面、干在實處,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堅決頂起自己應該頂的那片天,才能使我們的事業發展壯大,才能永遠保持我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才能帶領全民族實現共同的偉大夢想。
團結群眾、依靠群眾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和發展的重要法寶。井岡山是我黨的群眾路線的搖籃,是開展群眾工作的最早實踐地之一。井岡山時期我黨在這里創造性地開展群眾工作,把“做群眾工作”作為紅軍的三大任務之一,始終堅持“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的基本原則,把分散的民眾轉化為革命斗爭的重要力量,黨、紅軍和群眾始終保持著魚水相依、血肉相連的密切聯系,筑成了一道軍民共同對敵的“真正的銅墻鐵壁”。“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從而贏得戰爭的勝利,譜寫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中國化的新篇章。
群眾路線彰顯著共產黨人最鮮明的政治立場,也是共產黨人最寶貴的政治品格。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這是被歷史無數次地證明和檢驗了的真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群眾路線仍然是勝利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順應人民意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只有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才能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三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革命從這里走向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這里得到實踐。在新時代,井岡山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小康的進程中,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的殷切囑托,使井岡山成為全國全面脫貧奔小康的新起點。在脫貧攻堅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緊緊圍繞“精準、落實、可持續”等要求,堅持“紅色引領,綠色崛起”的發展理念,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山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至2017年初,井岡山的貧困發生率降至1.6%,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
井岡山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可以告慰無數革命先烈的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偉大事業正在不斷推向前進,他們孜孜以求的美好社會理想正在逐漸變為現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深感責任重大而光榮。
在中華民族嶄新的歷史紀元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關鍵時刻,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必將一如既往地為治國理政注入綿延不絕的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