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中國年度最佳雇主頒獎盛典暨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公布了23個“2024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宿遷成功入選,是蘇北地區唯一入選的城市。
據統計,截至目前,宿遷人才資源總量已達91萬人,近三年年均增長14%,新引進博士、碩士年均增長36%,人才發展指數已躍居長三角地區20強。
面對省內外經濟發達城市的“虹吸”,在省內屬于后發地區的宿遷如何走出逆襲之路?
近年來,宿遷大力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全面深化人才引領服務發展“五聯五強”行動,聚力打造區域人才新高地。去年8月,省委人才辦批復宿遷為江蘇首家人才協同發展改革示范區,并出臺專項支持政策。
示范區建設一年多來,宿遷積極探索、主動實踐,堅持“路徑、平臺、機制、要素、力量”協同,以人才協同發展引領助推人才強市建設,加快打造集成賦能、獨具特色、后發趕超的人才發展格局。
創新思路、主動出擊
更寬領域精準引才
11月底,宿遷“引才專列”又一次浩浩蕩蕩出發——
11月29日,宿遷在四川大學舉辦“校園宿遷日”活動,41家用人單位帶去了1300余個優質崗位。
11月30日,宿遷舉辦2024宿遷(長沙)人才科技項目懇談會,現場簽約11個人才科技項目,其中博士項目4個。
與此同時,市科技局在長沙舉辦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市人社局負責人帶領企業走進武漢紡織大學,市衛健委負責人率隊拜訪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院校,各縣區也紛紛走進各大高校開展人才招引活動。
這樣大規模的招才引智活動,宿遷今年已經舉辦了20場。要在人才競爭更為激烈的發達地區贏得先機,必須創新思路、主動出擊、精準引才。圍繞產業發展規劃和本土優勢,宿遷以“深耕行動”為牽引,以人才科技項目為抓手,以人才計劃為突破,以品牌建設為支撐,在更寬領域招引適合宿遷發展的人才,匯聚星火之光。
目前,宿遷系統構建了“527”招才引智架構,即5個招才引智工作局、20個人才工作站、70所“深耕高校”,放眼江蘇、輻射全國,派出專員、駐點扎根、定向引才。
在招才引智過程中,宿遷將人才科技項目作為主攻方向,在引進項目時注重引進背后的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在招攬人才時注重發掘和孵化項目,吸引項目、人才、技術、資金打包落戶。近兩年,宿遷新竣工人才科技項目586個,吸引高層次人才及團隊301個。宿遷還不斷優化升級“宿遷英才”計劃,加強與省“雙創計劃”、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等銜接配套,優先支持引進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的急需緊缺人才。
建強平臺、提高能級
更大力度培養人才
12月27日,記者走進宿遷市科技企業孵化園,42棟嶄新的樓房鱗次櫛比。這里可為科技人才創業提供“一站式”政務服務和全方位要素保障。
在孵化園的國昇先進科技創新園(江蘇)有限公司,4位鄭州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90后”博士正在忙碌工作。去年10月,他們跟隨導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專家邵國勝教授扎根宿遷創新創業。目前,公司石墨烯項目3條生產線已經全部投產。
在宿遷,還有多個科創載體以“專業服務”讓創業人才輕裝上陣、快速成長。如何幫助人才快速成長?近年來,宿遷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平臺、高能級科創平臺,立足“園區、載體、高校、企業”四大陣地,主動為人才搭梯子、建舞臺。
產業園區是人才創新創業的主陣地。宿遷堅持向園區聚焦,主動融入江蘇人才發展雁陣格局,積極創建省級產才融合發展重點園區、特色產業人才集聚區,一體打造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創新高地。
為了提升各領域載體建設水平,宿遷向前沿布局,先后共建江蘇先進光源技術研究院等平臺18個,打造省級以上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38個,并爭取到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宿遷分院等高能級載體先后落戶。
企業是人才工作的主體。宿遷大力支持人才與企業、企業與企業協同創新,引導企業采取自建或與高校院所聯建的方式,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打通人才工作“最后一公里”。
敢破敢立、破立并舉
更深層次用好人才
“‘首席技師’這個榮譽給了我很大動力。目前我正帶領團隊開展綿柔型白酒品質靶向調控技術和酒體設計數字化等項目的研究。”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酒體設計中心主任毛淑波說。
前不久,包括毛淑波在內的4名在白酒釀造產業生產、科研和技術攻關一線打拼多年的技術“頂流”被評為首席技師,在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享受正高級職稱人員薪資待遇,并將在公開競聘中享受優先政策。
首席技師是我國“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架構中的金字塔尖人才。去年,宿遷在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開展首席技師評聘試點工作。此次4名技能人才被評聘為首席技師,是宿遷提高產業人才待遇的有益探索。
實踐證明,要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贏得先機,就要給技能人才建好“跑道”、給足動力。面對人才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宿遷敢破敢立、破立并舉,優化頂層設計,持續創新“松綁放權”機制、人才評價機制、區域交流機制、人才激勵機制,更深層次地用好、用活人才。
為了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宿遷拿出寶貴的編制資源,設立了人才編制“周轉池”,實行專編專用、動態調整,支持用人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同時不斷深化“雙落戶”機制、推進“政策協同享受”,支持專家與企業協同創新。
“我們的家鄉遠在吉林省。我和愛人應聘到這里后有了事業編制,所以我們選擇在宿遷安家落戶,希望能夠為宿遷的醫療事業發展貢獻力量。”江蘇省人民醫院宿遷醫院骨科專家沈權虎博士說。
近年來,宿遷錨定“615”新型產業體系,15支產業“艦隊”加速發展,對產業人才的需求極為旺盛。為了建強產業人才隊伍,宿遷設立急需緊缺人才職稱“綠色通道”,在20家重點企業開展職稱自主評審試點,累計通過職稱評審314人。
為了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宿遷積極發揮蘇宿南北掛鉤合作優勢,積極承接省級幫扶政策,抓好民生人才培養。目前,總投資20億元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已開工建設。
集中力量、集聚資源
更用心地服務人才
“有社保補貼,有人才‘購房券’,各級部門關懷備至,公司在短時間內就走上了正軌。”談起宿遷的創業環境,新一代信息技術江蘇有限公司創辦人張亮亮連連稱贊。
2018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張亮亮在北京創業,公司是無人機智能化供應商,專注國產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系統軟硬件研發,用高度智能的無人機系統滿足用戶低空巡查需求。去年,在了解到宿遷的創業扶持政策后,張亮亮將公司整體搬遷到宿遷。目前,公司已經承接多個重量級的項目。
示范區建設以來,像張亮亮這樣帶著項目來到宿遷的人才越來越多。宿遷集中力量、集聚資源,拿出最大誠意、落實最優政策,讓人才留住心、扎好根。
“在宿遷受到的關懷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比如,剛開始我不知道有人才‘購房券’,宿豫區委人才辦主動通知我可以領15萬元的人才‘購房券’,讓我非常感動。”宿遷時代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蔡紅云說,從一線城市“回歸”的她已經成為時代儲能的中流砥柱。
對于人才的關懷,宿遷向來不遺余力。目前,宿遷在線下建設了“人才之家”,在線上開發“人才e家”信息化平臺,構建了“雛英投”等金融體系,并加大人才生活補貼和人才“購房券”發放力度,為人才成長保駕護航。
自去年起,宿遷深化“我為人才辦實事”項目,解決人才的醫療、子女教育等后顧之憂。同時,宿遷成立了宿遷人才集團、宿遷人才協會,推出人才主題曲,擦亮“心有所安是歸宿”名片,帶動人才生態整體升級。
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何泓表示,將牢牢把握江蘇人才協同發展改革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持續推進人才發展與城市戰略深度融合,構建“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增強城市吸引力,讓人才引擎為宿遷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能。